当前位置: 首页 > 飘逸李白赵斌 > 一、李白的生平

一、李白的生平

2007年11月29日 00:00:00 访问量:14056

 

一、李白的生平

 

在江油市青莲境内的涪江、盘江交汇处,土肥水美,茂林修竹,景色秀丽。这里就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故居所在,唐武则天长安元年(701),李白就出生在天宝山下的陇西院内。

关于李白的出生,有“浣纱得鲤”、“长庚入梦”许多神奇浪漫的故事。传说李白的母亲在漫坡渡浣纱,见一尾金色的鲤鱼向自己游来。于是用竹篮捞起,回家烹食,于是就有了身孕。值分娩之际,梦见长庚星自天而降,落入自己怀中,随即就生下了李白。李白的名字甚多。“名之与字,咸取所象”,长庚就是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字“太白”。

唐代人平辈之间习惯称行第,李白在大家族兄弟中排行十二,所以当时人称他“李十二”,有时再加上他的名,就是“李十二白”。

唐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在长安紫极宫遇见秘书监贺知章,阅读他的作品后感叹再三,称他为“谪仙人”,所以后世又称李白为“李谪仙”。

同时,唐玄宗赏识李白,命他入翰林院,叫做“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所以又称他为“李翰林”或“李供奉”。

李白一度时期信奉佛教,曾自号“青莲居士”,又称“李青莲”。

唐代宗广德初,拜李白为左拾遗,此时他已故世,后世也有称他为“李拾遗”的。

因为李白是酒中豪杰,诗中仙才,所以后世常称他为“诗仙”、“酒仙”。

李白的身世有许多未解之谜,根据他的自述和同时人的记载,他是凉武昭王李的九世孙,而当时唐玄宗也属凉武昭王十一世孙。但李白并没有编入宗室属籍,李白和唐玄宗也并没有认宗亲。但可以确定的是,李白祖籍陇西成纪,是西汉将军李广的后代。他自己也作诗自报家世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赠张相镐二首》)。李白的祖先在隋末曾被流放西域,并隐易了姓氏,至唐代武则天后期才迁回到四川绵州昌隆青莲乡,恢复了本姓。

李白的父亲名李客,颇有家资,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是一个“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士式的人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李白的培养教育上。

正因为李生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有充分的条件学习,加之天资聪颖,自幼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不仅学习了正统的儒家著作,也学习了诸子百家等各种著述。这一时期开始习作诗歌,如《初月》、《对雨》、《晓晴》、《望夫石》等,虽风格柔弱,但写得清新流畅。

十五岁以后,是李白学习生活一个重要时期,已具有四方之志的李白更加刻苦地充实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才能。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唐代盛行隐逸之风,读书人多读书于山林寺院,潜心习业,养成声名,然后寻求机会一举成名,步入仕途。李白也在十五岁后的大多数时间隐居在今江油市大康镇境内的大匡山大明寺读书。这一时期他广泛地涉猎各种学说,习作诗文,特别是篇幅更大的赋。这一时期的李白具有强烈的学习、创作欲望,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他的学识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明堂赋》,《大猎赋》气势宏大,想象丰富,辞藻典丽,达到了与蜀中先贤司马相如比美的境地。

“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巴蜀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加之唐代尊崇道教,道风盛行。李白故居附近的紫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道教场所,“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李白少年时期就深受道家影响,所以他羡慕神仙,结交道士,访求高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均表现了这一内容。

道家超世独立,追求个性自由和批判精神,对李白的思想性格有着不小的影响。

“十五学剑术”(《与韩荆州书》)。唐代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文人多思以武建功。受时代影响,李白从小就开始学习剑术,倾心于扶危济困、轻财重义的侠士生活。他喜欢结交一些游侠人物:“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蜀中名土也多任侠尚武,如一代文宗陈子昂“驰侠使气”,李白的老师赵蕤“击剑有气”,这些人物对李白影响很大。李白的击剑任侠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唐刘全白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动京师”(《唐故翰林学士君碣记》)。李白终其一生都以“壮士”自许,击剑任侠对李白豪迈不羁,昂扬奋发的精神性格和报国建功,功成身退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李白另一重要活动是“往来旁郡”(《彰明逸事》),“遍干诸侯” (《与韩荆州书》)。李白曾数次在蜀中广泛游历,他先后上龙州,越剑门,登峨眉,游成、渝一带,《赠江油尉》、《登锦城散花楼》、《登峨眉山》就是游历途中的作品。在广泛的游历中,他了解了社会的风俗民情,增广了见识,丰富了人生阅历。

李白在游历的同时,也干谒地方长官,送上自己的诗赋文章,以求赏识提拔。唐代干谒之风盛行,无论科举或其它选拔人才的方法,都要有人举荐,求人举荐,就必须进行干谒。李白在游历成都时,拜见了益州长史苏,游渝州时,拜见了渝州刺史李邕。李白拜见苏时送上了自己的诗赋,果然受到了苏的赏识。苏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后来苏亲自向朝庭上疏推荐:“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荐西蜀人才疏》)。

在往来旁郡中,李白还亲自到梓州拜见了赵蕤,赵蕤是梓州盐亭人,以“术数”闻名于世,开元中屡征不就。《彰明逸事》称他“任侠有气、善为纵横之学”,著有《长短经》十卷,阐述王霸之术。李白跟他学习年余,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政治理想和治世方略,显然是深受赵蕤的影响。

经过十年砥砺,于开元十二年(724)春,二十四岁的李白为实现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追寻实现政治理想,施展远大抱负的途径。临行前作《出山诗》一首,既对故乡无比依恋,又表示了以“书剑”报国的决心。

李白离开故乡后,再次游成都,登峨眉,从峨眉沿江而下时作《峨眉山月歌》。是年秋始至渝州,在渝州又流连数月,遍游巴地,登巫山,“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于开元十三年(725)春始出峡,至此再未返回过故乡。

开元十三年(725)春,李白出峡,过荆门,作《渡荆门送别》、《荆门浮舟望蜀江》等诗。旋至江陵,遇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认为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使李白深受鼓舞,连作《大鹏赋》、《北溟有巨鱼》(《古风》其三十三),一赋一诗抒情言志。李白把自己一再比作大鹏,壮语叠出,可见初出峡的李白充满雄心壮志,豪情万丈。

随即又复沿江而下,经江夏,过浔阳,登庐山作《望庐山瀑布二首》,至当涂,盘桓金陵。

金陵的江南风物使李白无比陶醉,作《白辞》、《金陵酒肆留别》等诗,并大把挥金:“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开元十四年秋,又往游越中、剡中,直至囊中金尽,才返扬州,卧病逆旅,思念故乡和故人,作《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幸遇友人孟少府相助,一同西行至湖北安陆,并经孟少府撮合,于开元十五年入赘于故相许圉师家为孙婿,婚后居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其间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表明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作《南轩松》等诗,李白以南轩松自喻,“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抒发自己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志向。

李白在安陆处境不顺,先是赞他“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其间,光明洞彻,句句动人”(《上安州裴长史书》)的安州都督马正会去职,后又因故获罪于安州裴、李二长史,虽卑辞上书辩解,终不获见谅,于是取道南阳,西入长安。

开元十八年,李白至长安,谒见左相张说及其次子附马都尉、卫尉卿张,以求引见。张却别置李白于荒园,大加冷落。李白徘徊帝都,作《长相思》盼望君臣遇合,作《蜀道难》、《行路难三首》其二,以写贤才不见用,世途多坎坷,抒发胸中之愤懑。

李白一入长安,以败兴而归告终,开元十九春以后,李白时或在安陆居家,时或在洛阳、开封、太原、吴越、当涂一带漫游。作《将进酒》、《梁园吟》、《梁甫吟》等诗,抒怀才不遇之情,仍表示要振作以待再起,相信自己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至开元二十八年,因夫人病故,李白遂移家东鲁,居于今山东衮州。这一时期李白自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寻求政治出路又屡遭挫折,但实际上这是李白人生即将实现转折的重要时期。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人生阅历更加丰富,豪迈俊逸的诗歌风格已完全成熟,且形式多样,技巧完美,创作了多篇重要作品,文名海内俱知。

开元二十九年(741)冬,李白至交元丹丘奉诏入朝,受封为道行威仪。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赐道号持盈法师)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天宝元年(742),玄宗下诏,征李白入朝。四十二岁的李白喜不自禁,以为从此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作《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西入长安。

在等候召见期间,李白与秘书监贺知章相遇于长安紫极宫,贺知章阅读李白《蜀道难》、《乌栖曲》等作品,感叹“可以泣鬼神矣”,并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再荐之于唐玄宗。

唐玄宗于是在金銮殿礼节隆重地召见李白,命他待诏翰林。

这一时期,李白曾参与草拟一些诏诰文件,但更多的是作为唐玄宗的文学侍从,陪同皇帝宴饮游猎,写一些点缀升平,歌功颂德的文章。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根本不能实现,从应诏入京的得意昂扬,转为对翰林供奉生活的失意,既而向往江湖闲散自由的生活,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咏歌之际,屡称东山”。

这一时期除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外,还创作了《玉阶怨》、《玉壶吟》、《怨歌行》、《乌夜啼》、《关山月》等大量作品,或抒发君臣失遇的忧愤,或表达对朝廷黩武政策的不满。同时因才高遭忌,馋谤日起,君恩渐衰,恃才傲物的李白更加放浪形骸,经常和一些失意朝臣和名士纵酒排忧,人称“饮中八仙”。

天宝三年(744)春,李白去意已决,于是上书请辞,被唐玄宗批准“赐金返山”,李白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长安。

是年五月,李白与杜甫相会于东京洛阳,两位诗人的会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同年秋,李杜与另一著名诗人高适同游梁宋。李白与杜甫、高适分手后在河北、山东一带访道,并在济南紫极宫正式加入道籍。返回衮州后,于居所附近造酒楼,日夕饮酒,少有醒时。

加入道籍和沉醉酒楼都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排遣心灵痛苦的方式。天宝四年(745)秋,杜甫来访,两人同游十余日,互有诗记交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五年(746)秋,南游吴越,其间客居金陵时间较久。此时唐王朝已由盛转衰,封建统治愈加腐朽黑暗,奸佞当权,残害贤良,穷兵黩武,民生凋蔽。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但仍关心天下安危。这一时期的诗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抨击昏君佞臣,《战城南》指斥穷兵黩武的时政,《丁都护歌》哀民生之多难,《登金陵凤凰台》虽吊古实抒伤今之深广忧愤。《梦游天姥呤留别》抒发理想破灭的愤懑。

天宝九年(750)秋,李白才结束吴越漫游,自江淮返回东鲁。次年,李白与最后一位夫人,故相宗楚客之孙女宗氏夫人结婚。是年秋,幽州节度使判官何昌浩来邀,李白遂有幽州之行。

其时安禄山领三镇兵马二十余万,兵力达全国之半,早蓄异志。关心国家安危的李白察觉安禄山反迹渐明,忧心如焚,作《北风行》、《公无渡河》等诗。为挽救国家安危,不顾家人劝阻,于天宝十二年(753)春三入长安。

李白在长安徘徊于魏阙之下,献策无门,明知社稷将倾,却无力回天,心情十分痛苦。天宝十二年(753)秋。李白南下宣城,遁迹山水之间,坐待战祸发生。其间作有《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秋浦歌》组诗,《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诗。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果如李白预料发生了。李白遂携家南奔,避地剡中;后复西上,入庐山避乱。感国家之盛衰无常,遂作《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表达其忧国不已,报国无路之情。

至德二年(757),因永王李的多次征聘,李白遂入李幕。以国家命运为重的李白以为又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入幕仅月余,不料就成了封建统治者内讧的牺牲品,在江西彭泽以谋逆罪被捕,投入监狱。虽八方呼告,鲜有援者。幸友人宋之悌之子、御史中丞宋若思,宣慰使崔涣为其上书辩冤,李白才幸免一死,但终被判长流夜郎。

乾元二年(759),五十九岁的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行至夔州遇赦获释。在返江陵时写下了《朝发白帝城》一诗,抒发的不过是摆脱缧绁之苦的欣喜。

因安史之乱战祸未息,李白在江夏一带飘流,至上元元年(760)冬始返梁园宗夫人处,相聚无多,送宗氏入庐山学道,至是夫妻永别。李白遂又于上元二年(761)春,飘流金陵一带。

宝应元年(762)秋,闻李光弼率军讨袁晁之乱,李白年已六十有二,老病交残,尚以壮士自况,白发请缨,未果病还,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以记其事。

因穷病交迫,李白不得已前往当涂投靠从叔、县令李阳冰。李白至当涂就一病不起,自感不久于人世,将手中全部诗稿托李阳冰整理付印并作序,李阳冰不负所托,遂成《草堂集序》。李白于广德元年病入沉疴,赋《临路歌》而卒,时年六十有三,一代仙才,永辞人世。

 

编辑:陈小波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工信部备案查询 中国现代教育网
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学(简称:江油一中)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江油市诗仙路东段168号 邮编:621700
蜀ICP备14002710号 蜀ICP备14002710号-2 蜀ICP备14002710号-3
川公网安备 51078102110050号 川公网安备 5107810211017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